[b]共建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b]
重庆市交委副主任 何升平
一、大力发展重庆内河航运的重要意义
重庆伴水而生、因港而兴,长江干线航道里程2838公里,重庆境内航道里程679公里,约占长江通航总里程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拥有国家规划的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三峡工程蓄水后,航道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使我市内河航运优势进一步凸显。
──发展内河航运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运距长、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的比较优势。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发展内河航运占用土地少;运输成本方面,内河航运单位运价只有铁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十分之一;能耗方面,内河航运单位运量的能耗只有火车的五分之二、汽车的九分之一;污染方面,内河航运单位运量的主要污染排放物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远远低于火车和汽车;运距方面,我市内河航运平均运距已达1100多公里,超过了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平均运距最长。因此,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交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内河航运有利于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和扩大对外开放。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结合部,距长江入海口2400公里,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市境,是联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大通道。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优势,使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联运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辐射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目前重庆水路货运量中有1500多万吨来自周边各省,约占我市水路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一。随着我市 “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一环八射”铁路网、“一大两小”机场的建成和航空港吞吐量的大幅上升,重庆区位优势更加突显,内河航运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纵深腹地更为广阔,对促进西部各省资源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和对外物资交流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我市内河航运的辐射范围看,“十五”末周边各省市的GDP之和为2万亿元,西部经济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十一五”末周边各省市的GDP之和将达3.2万亿元,预计物流总额将达5600亿元以上。内河航运对降低物流成本的独特显著作用,以及西部大宗的生产性、资源性物资向东中部地区的流动,将促使我市内河航运对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末西部各省通过我市的水路货运量将可能超过3000万吨。内河航运还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我市85%以上的进出口外贸物资通过水路运输完成;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日本丰藤海运、香港东方海外、荷兰铁行渣华等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均已在重庆设立办事处;中远、中海等国内航运巨头已在重庆设立了子公司,拓展长江内河航运业务。
──发展内河航运有利于我市直辖功能发挥和加快一圈两翼建设推进。重庆的优势在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航运为支柱产业提供的低成本物流平台,加快了生产要素聚集,形成了我市临港产业集群和沿江产业带,对我市都市经济和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市40个区县中沿长江的有19个,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中沿长江的有11个,长江对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一翼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通过乌江高等级航道对渝东南地区一翼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水路运输在大宗散货、集装箱、化危品运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市汽车、治金、摩托车、装备、化工等支柱产业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保障,有效降低了全市物流成本,提高了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新兴的水路汽车滚装船运输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商品汽车滚装吞吐量已达17.5万辆、载货汽车吞吐量已达30万辆(1200万吨),汽车滚装船运输在改善和提升重庆航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翻坝运输还大大提高了三峡坝区的通过能力,极大缓解了三峡船闸对我市内河航运的瓶颈制约。随着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大宗原材料、产成品等对内河航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目前水路货运周转量已占重庆全社会的65%以上(其中铁路14%,公路21%),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河航运是发展长江三峡旅游的主要载体,通过20多年的发展,重庆已拥有了国际一流品质的内河豪华游船20余艘,随着世界著名的欧洲维京游船公司、美国维多利亚公司的进入,三峡旅游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发展内河航运对解决库区移民就业、产业空虚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有利于解决库区移民就业,目前内河航运从业人员中有近8万人来自于库区,依赖内河航运业的库区煤炭、旅游、公路货运等产业的从业人员则达50万人以上,内河航运及与内河航运密切相关的产业养活了库区200多万人。而且,煤炭和三峡旅游还是库区沿江区县财政的重要来源。加快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库区交通条件,有利于库区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有利于发展库区临港工业、旅游产业和煤炭等资源开发,有利于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库区经济发展。
二、重庆市内河航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现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136条航道,总里程达4200余公里,其中长江航道里程679公里。长江洪水期可通行4000吨级船舶,枯水期可通行2000吨级船舶,嘉陵江和乌江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全市港口由主城、万州和涪陵三个枢纽港区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和武隆五个重点港区及其它12个县级港区组成,货运年吞吐能力6600万吨;有运输船舶4200余艘,其中货运船舶2700余艘,300万载重吨;目前内河航运行业年产值约130亿元,从业人员约12万人。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三峡成库后航道条件的改善,以长江为主的重庆内河航运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内河航运货运量4578万吨,是2000年的3.29倍,年均增长21.93%;货运周转量533亿吨公里,是2000年的5.04倍,年均增长30.96%;集装箱吞吐量34万TEU,是2000年的11.33倍,年均增长49.87%;滚装汽车吞吐量47.6万辆,是2000年的6.97倍,年均增长38.2%。
港口建设加快,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码头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寸滩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已经投产,涪陵黄旗和万州江南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也即将建成。
内河航运结构经过三年调整,成效明显。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推进较快,货运船舶从2003年的2500余艘增加到了2006年的2700余艘,总载重吨位由110万吨上升到了300万吨,船舶平均吨位由440吨上升到了1050吨。目前,大批集装箱、化危品、汽车滚装等新型运输船舶投入到繁忙的运输生产,内河航运结构得到优化;落后的普通客运船舶已被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内河豪华游轮所代替。
支持保障系统逐步得到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监管系统、通信、消防、应急救助等信息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并总体稳定,水运行业从1994—2003年10年间平均年死亡105人下降到最近三年年均死亡不到30人,已连续42个月未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为水运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保障。
但是,重庆内河航运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支流航道尚未充分开发。重庆市高等级航道仅占总里程的18.3%,主要支流航道的通航条件仍然很差。目前货运量长江干线占80%以上,支流航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干支联动效益尚未体现。随着三峡蓄水位的逐步抬升,回水变动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到嘉陵江口、乌江口航道水深,将逐步制约支流航道作用的发挥;二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技术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装卸工艺落后,作业效率低。2006年港口货运泊位平均吞吐能力只有6万吨,缺少大型化、机械化、专业化的集装箱、化危品、滚装码头、大宗散货的港口码头;并且港口功能单一,没有形成与物流、商贸及临港工业完善的配套设施;低水平普通客运码头能力过剩,高档次旅游客运码头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三峡旅游发展需要;三是支持保障系统落后。除长江干线较为完善外,支流航道大部分没有设置航标或仅配置类别较低的航标,通信导航设施极不完善。
2、港口建设成本高,市场融资难度大。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后,季节性水位落差高达30米。为了适应大落差水位,重庆码头水工建筑及装卸工艺特别复杂,而且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形高差大,港口陆域土石方量大,致使港口建设成本非常高。据测算,形成集装箱10万标箱能力的总造价是沿海或长江下游地区的2倍以上。另外,三峡枢纽实行175米蓄水后,使重庆港口建设施工枯水期大大缩短,将给重庆港口建设带来大量的水下工程,从而大幅度增加港口工程造价,使得本来高昂的建港成本雪上加霜。重庆也尝试充分发挥重庆航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融资平台作用,但根据目前该公司在建的涪陵黄旗、奉节宝塔坪、巫山龙门等码头的情况来看,虽然经广泛招商引资,由于经济效益太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港口建设举步维艰。
3、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特别是港口建设投资回收期长,航道整治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融资较其他行业难度大,且无稳定的资本金来源,建设资金缺口大。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水运建设总投资410.3亿元,其中资本金共需140亿元,目前已落实的资本金为60亿元,资本金尚有缺口80亿元。
4、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我市共有运输船舶4200余艘,标准化船舶数量不到20%。三峡成库后,运力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显,低水平运力过剩,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节能型环保船舶比重较小,满足新型运输方式的船舶亟待发展。技术落后、船型老旧、竞争能力差的船舶,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没有建立老旧船舶退出机制,淘汰老旧船舶进程缓慢。
5、船舶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航行于重庆水域的船舶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有1800万吨直接排入长江。三峡成库后,由于水流变缓,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库区水域污染。目前仅有200余艘大型船舶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其余船舶仍在直接排放,还缺乏规范化的化学品和油品船舶洗舱基地,船舶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6、库周人民群众出行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位抬高,河面加宽,河汊延伸,沟壑变成了河流,淹没了沿江乡镇的部分渡口码头、公路、桥梁和人行道,影响了库周人民群众出行。2004年7月,经长江移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对我市库区8区县人民群众受三峡蓄水135、156米影响出行难核查,共有126个乡镇、553个村组、44万人民群众出行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出行难的地方就达878处。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后,库周交通难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目标
早在2002年5月,市领导就提出要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我委按照指示进行了航运中心建设的规划,通过四年的努力,重庆航运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超前规划,超常规发展,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所提出的“314”总体部署,抓住国家加快发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战略机遇,再次调整发展思路,调整发展规划,一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改造、建成投产,重庆港聚集能力大为增强,辐射范围明显扩张。现在以重庆港为圆心,重庆至宜昌600多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100万平方公里基本成为重庆港的辐射范围,重庆已初步形成西部最大的物流枢纽。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将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内陆一类口岸的水运优势发挥到极致,2007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适应发展对航运的运输支撑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目标,即: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沟通国内国际市场,以水运为载体,以腹地为支撑,充分依托“一环八射”铁路骨架、“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大两小”机场的强大辐射作用,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利用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巨大通行能力,以高密度的集装箱班轮产生的聚集效应和优越的航运、金融、贸易、信息、口岸等服务,带动临港经济发展,使得重庆港形成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聚集优势。将重庆港建成长江上游辐射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汽车滚装运输主通道、船舶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航运信息中心和人才高地,促进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带动我市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25亿吨、集装箱160万TEU、汽车滚装140万辆,船舶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货运量达到1亿吨,各项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2020年实现水运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明确了我市在“十一五”期的十大建设任务,在十一五期拟投入410.3亿元发展水运,其中:
1、航道建设方面投资198亿元,重点完成长江干线重庆段航道整治及航路改革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嘉陵江草街、利泽航电枢纽,涪江富金坝航电枢纽,乌江彭水、银盘、白马3个水电枢纽的通航设施,嘉陵江草街以下68公里航道治理,乌江白马以下45公里航道整治,大宁河、小江、梅溪河等三峡库区主要支流航道整治以及长江小南海、朱杨溪2个水电枢纽的通航设施等12个项目
2、港口建设方面投资69.9亿元,新增货运泊位102个,新增货运年通过能力8016万吨(其中集装箱151万TEU,重载车滚装58万辆,商品车滚装36万辆),以上港口能力的形成,将超额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确定的任务。届时,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46亿吨左右(其中集装箱达到209万TEU,重载车滚装94万辆,商品车滚装55万辆)。重点推进港口项目35个:寸滩二期、万州江南、涪陵黄旗、主城茶园、江津玖龙纸业等专业化集装箱码头,长寿重钢新厂区码头、江津五举沱、主城果园等大宗散货码头,新增年通过能力4560万吨;主城郭家沱、巴南佛耳岩、万州青草背等汽车滚装码头,新增年通过能力9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58万辆、商品车滚装36万辆);长寿、涪陵、万州等危化品码头,新增年通过能力170万吨;长江三峡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客运码头建设。
3、船舶标准化方面“十一五”期计划完成投资71.6亿元。淘汰500吨以下,船龄20年以上,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运输船舶3000余艘。重点鼓励发展200-400TEU的专用集装箱船舶,1500—5000吨级标准型散装化危品和油品船舶,3000—5000吨级标准型普货运输船舶。稳步发展60车位标准型载重汽车滚装船和400—600车位标准型商品汽车滚装船。到2010年,全市货运船舶总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200载重吨以上,长江干线跨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500载重吨以上; 船舶标准化运力率达90%以上,客渡船标准化率达100%。
4、船舶污染治理方面“十一五”计划投资4.3亿元。全面启动船舶生活、生产污水等流动污染源治理。新建船舶100%实现达标排放,对现有的老旧船舶通过技术改造,在2010年前全面达标排放;进一步降低船舶柴油机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实现船舶污染根本性好转。在主城(含长寿)、涪陵、 万州港区布局建设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2010年基本建成船舶污染防控体系。
5、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十一五” 计划投资约6.5亿元。加快重庆航运支持保障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三峡库区及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重点航区的航行标志、警示标志、信号标志、船岸通信等助航设施;主要建设“一个平台四个系统”,即建成重庆市水上安全管理、监控调度和救助指挥综合平台,水上应急搜救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航运信息系统和船舶防污染系统。到2010年,建成完善的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航运信息资源库,实现主要业务计算机辅助处理和信息共享,实现航运管理电子化,航运服务网络化。
6、投资约50亿元做大做强船舶工业。重点支持和扶持骨干船舶工业企业。在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忠县的长江沿岸规划建设4—5个造船工业基地,增扩建中小型专用船舶船坞,并建设船舶配套工业基地。到2010年造船工业及其关联产品实现销售产值300亿元,出口交货值2亿美元以上。形成各类船舶80万载重吨以上生产能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中小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使船舶制造业和船舶配套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7、投资10亿元加快库周交通建设。针对三峡成库后库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困难的实际问题,到2010年,新建、改造渡船535艘、渡口1070座,公路3086公里,桥梁(含渡改桥)444座,基本解决约180个乡镇,770个村组、65万人日常农耕生产生活和学生上学问题。
8、按照三峡库区旅游发展纲要,重点建设功能完善的旅游码头和游艇基地。结合三峡库区景点建设配套旅游码头,在主城广阳坝等建设游艇基地。大力发展高档次豪华游轮。“十一五”期新建造一批超大豪华型五星级游轮,使全市豪华游轮年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加快国内旅游船升级改造。2008年底完成对原有的国内游船按新的星级标准重新评定,淘汰现有的低质量船舶;开发建造一批新型的国内游船。在2010年国内游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适度发展滚装旅游船、观光游艇和私人游艇。引导游船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走联合之路,与航空紧密携手,通过增开国际旅游航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三峡旅游国际市场,提升三峡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9、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运基础网络,发展多式联运和水运市场运输信息技术,开拓现代物流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和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竞争力;健全水运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水运市场交易体系,培育一批现代水运代理企业,实现货源与运能的最佳配置;大力推进水运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水运企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经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
10、规范主城核心区岸线的管理。175米蓄水后,主城港区岸线不仅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而且将成为展示重庆风貌最主要的窗口之一。有效利用主城核心区宝贵岸线资源,该区域重点发展旅游、餐饮、水上酒店等为城市功能配套的产业。完善陆上交通与水上交通的有机衔接,将该区域打造成独具重庆特色的水上休闲、餐饮、游乐、消遣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四、工作措施
为了保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快市政府《决定》的落实,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
(一)2007年5月10日,重庆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余远牧为副组长的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委、市交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重庆海关、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等部门和大型航运企业的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负责研究制定我市水运发展政策与规划,领导和协调全市水运发展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委,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交委主任丁纯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交委副主任何升平、市港航局局长梁雄耀兼任。
(二)2007年5月1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动员大会,由市政府分管交通的余远牧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对“十一五”期内我市水运建设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7年6月9日,市委常委、党务副市长黄奇帆、副市长余远牧召开市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明确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原则、建设目标、推进措施。对重点推进的项目从建设规模、开竣工时间、年度投资、建设业主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实施排序。
(三)落实保障措施,促进水运发展。
1、筹集水运发展专项资金,原有市财政每年从施工和通行费营业税用于水运建设的0.3亿元继续维持不变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将有关水运方面的港口码头、航道、航电枢纽等的施工营业税全额安排给交通部门用于水运发展,并且每年从市级土地出让金和交通规费中分别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每年加起来差不多有2.8亿元,对我市水运发展起到极大的支持作用。
2、建立有偿使用港口岸线资源的机制,开征岸线使用费,纳入市水运发展专项资金。
3、对水运动力发展实行信用担保制度,推进船舶标准化工作。
4、对航运企业所得税减免继续按照国家现有西部优惠政策执行,我市设立的航运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
5、适当降低集装箱、重载滚装汽车高速路通行费和集装箱港口综合通行费,以进一步增强重庆港的集并能力。
我市拟于今年10月召开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出台以上措施的具体管理办法。
(四)加强与周边省市协作。
1、与四川省交通厅签定了《川渝交通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4月12日,市交委与四川省交通厅签定了《川渝交通合作框架协议》,具体研究解决当前两省市交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水运发展方面形成以下共识: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嘉陵江全江渠化进程,尽快启动利泽航电枢纽工程。通盘研究泸州、宜宾、重庆主城、涪陵、万州等长江沿线港口建设和重大装备运输事宜,制定集装箱优惠运输统一政策,共同培育水上运输市场,构筑川渝经济区交通品牌。
2、成功举办“重庆水运服务贵州推介会”。为使长江黄金水道更好地为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服务,2007年8月10日,余远牧副市长带队在贵州举办了“重庆水运服务贵州推介会”, 渝黔两地100多家企业在会上进行了沟通和广泛交流,彼此增进了了解,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一是两省市确定近期签定降低集卡车高速路通行费协议。二是重庆9家港航企业与28家贵州物资单位达成了水路运输合作意向,达成约300万吨运量协议。三是重庆港务集团与贵州航务局达成了乌江乌杨树码头、赤水贵州合江码头物流合作协议。四是在乌江和赤水河航运开发、船闸建设上形成共识。五是重庆增强适应和满足贵州能源开发利用的港口和水路运输能力。六是渝黔两地企业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
(五)加强宣传动员,为水运建设创造环境。结合重庆直辖十周年,在市内主要媒体宣传直辖十年来水上基础设施建设及水上行业管理取得的成绩,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我市水运发展,营造良好的水运发展环境。同时根据交通部水运工程技术创新会议安排,召开了我市水运工程技术创新座谈会,并配合交通部组织中央媒体对我市水运工程技术创新工作进行了实地现场采访。
五、目前水运建设推进情况
2006年以来,我市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全年完成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38.1%,是整个“八五”期水运建设投资的37倍、“九五”期的11倍、“十五”期的70%。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4亿元,重点完成富金坝航电枢纽、奉节宝塔坪旅游码头等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推进草街航电枢纽工程、万州港区江南集装箱作业区一期工程、涪陵港区黄旗作业区一期工程、江津五举沱码头等10个续建项目的建设;新开工寸滩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江津玖龙纸业码头等9个水运项目。目前水运建设工作正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稳步推进,已完成全年投资近40%。主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下:
(一)长江干线
在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长江航道局的努力,完成了长江航道丰都至忠县段航路改革,运行一年来,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六成;涪陵至铜锣峡河段炸礁工程已于去年完工,解决该河段蓄水后的碍航问题,同时三峡库尾铜锣峡至娄溪沟河段的炸礁工程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施工,该工程的实施将确保三峡工程175米蓄水后,万吨级船队的安全通航。
(二)支流航道
涪江富金坝航电枢纽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航运效益和发电效益的统筹兼顾;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进入厂房和主体工程施工,围堰顺利度过今年洪峰考验;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也正按照我委与四川省交通厅签订的“川渝交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设公司承担建设任务,力争2007年底实现前期准备工程开工;乌江彭水电站工程进展顺利,将于今年10月一期蓄水,年底实现首台机组发电;乌江银盘电站导流明渠基本完工,年内计划实现大江截流和主体工程开工。
(三)港口码头
涪陵黄旗码头、万州江南集装箱码头、江津五举沱码头、巴南佛耳岩码头、长寿朱家坝长兴码头等在建重点港口工程进展顺利;三峡库区巫山龙门、奉节宝塔坪旅游码头即将正式投入运行;香港玖龙纸业码头、长寿冯家湾化工码头、816厂专用作业区等一批大型港口建设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作为我市航运中心建设标志性工程的寸滩国际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即将在本月内开工;重钢整体搬迁码头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六、水路运输完成情况
截止2007年8月,全市内河航运货运量达到359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9.9%;货运周转量42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8.8%;集装箱吞吐量26.7万TEU,同比增长22.2%;完成载重滚装汽车吞吐量24.63万辆,同比增长28.94%;完成商品汽车滚装吞吐量13.1万辆,同比增长1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