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TOP

重庆水运发展面临的机遇
2007-09-24 13:42:00    浏览模式:【 】字号 【繁体
  一是政策层面的机遇。长江流域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水运业发展,长江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运输量最大的河流。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得到了国家及沿江各省市的高度重视。2005年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去年11月22日又在南京召开了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共同制定了《“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会后,沿江各省、市根据各地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各自发展目标,制定了阶段性建设发展任务,出台了新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去年,国家还把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重庆、武汉、南京等内河港口建设,标志着发展长江航运已经成为沿江各省市的共识,标志着长江黄金水道新一轮建设发展序幕已经拉开,标志着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   为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牢牢抓住历史性机遇,尽快将我市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增强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4月18日市长常务会议审议通过、4月28日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并于5月11日、6月9日分别召开了“全市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和市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原则、建设目标和推进措施,对航运中心建设涉及的资金安排、岸线使用费征收管理、集装箱高速路通行费、船舶标准化资金安排、航运企业所得税、集装箱港口综合通行费等六项措施确定了具体工作原则。水运基础设施按照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建设重点,加快建设。   二是长江三峡工程蓄水的机遇。三峡工程继2003年蓄水135米以后,去年秋天又蓄水156米,使长江及其支流航道(水深、航宽)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向支流纵深延伸,通航里程增加,航道等级和通过能力提高,航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产业布局方面的机遇。随着产业由国际向国内转移、由沿海向内陆转移,内陆地区资源与劳动力优势得到发挥,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而与其它几种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污染轻、占地少、能耗低的比较优势,符合国家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为此沿江省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随着我市沿江产业带、临港工业园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为航运发展提供丰富的货源,工业与航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四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十一五” 期,随着我市 “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一环八射”铁路网、“一大两小”机场的建成和航空港吞吐量的大幅上升,重庆区位优势更加突显,水运的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纵深腹地更为广阔,对促进西部各省资源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和对外物资交流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2007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寄语我市:“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形势,对交通供给能力、运输效率、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水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庆惟有牢牢抓住机遇,尽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交通枢纽,才能打造西部物流中心,最终建成“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总体定位: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沟通国际国内市场,以水运为载体,以腹地为支撑,充分依托“一环八射”铁路骨架、“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大两小”机场的强大辐射作用,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利用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巨大通行能力,以高密度的集装箱班轮产生的聚集效应和优越的航运、金融、贸易、信息、口岸等服务,带动临港经济发展,使重庆港形成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聚集优势。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辐射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汽车滚装运输主通道、船舶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航运信息中心和人才高地,促进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使重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体目标: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25亿吨、集装箱160万TEU、汽车滚装140万辆,船舶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货运量达到1亿吨,各项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2020年实现水运现代化。   “十一五”期,我市将投资410亿元,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重庆水运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长江是联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运输大通道,在促进沿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重庆港为中心,宜昌为半径,重庆水运辐射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九分之一,包含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大部分地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载重汽车通过重庆滚装运输辐射到全国各地。   为进一步提升重庆水运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将重庆水运优势发挥到极致,促进西部各省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对外物资交流,进一步增强重庆水运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我市在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措施:一是制定集装箱、载货滚装汽车通过高速公路的优惠通行办法,吸纳云、贵、川等西部地区更多物资通过我市水运;二是适度降低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费,增加集装箱班轮密度并开通了至上海直达快班轮,扩大辐射区域;三是建立保税港区和临港物流园区。重点加快寸滩保税港区建设,充分利用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加快航运中心积聚能力。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增强口岸竞争力。另外今年8月10,市交委主动出击,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贵州省召开了重庆水运服务贵州推介会,取得较好效果。下一步计划在陕西、四川、甘肃等省召开水运推介会,使长江水运向西部纵深发展。   (二)大力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进程,打造结构合理的船舶运力   船舶标准化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大力发展水运业,实施船舶标准化,可大大提高船舶运输量,节能降耗,有效削减船舶对三峡库区水体的污染。船舶标准化是航运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船型标准化,减少船舶艘数,减少运行密度,加快运力结构、运输结构、企业结构调整,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将日益彰显。   同时,船舶标准化可有效提高船闸通过能力。   三峡工程与我市水运密切相关,全市汽车、摩托车、化工、钢铁等支柱产业及外贸业对水运、尤其是对三峡船闸有着很大的依赖度。三峡枢纽蓄水成库后,库区航道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刺激了上游航运发展,但由于三峡断面航运量大大超过当年论证预测水平,致使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与现实需要相比明显不足,由于现有船型杂乱、吨位小,致使船闸有效利用率低。据三峡船闸完建施工单线运行统计:三峡大坝蓄水156米时,每天运行15.3闸次,每闸次通过量6800吨,6艘船,平均每艘船过闸量为1100吨,全年单向通行最大能力3485(15.3×6800×335设计年通航天)万吨。如果单船载重量达到1625吨,全年单向通过量可望达到5000万吨。如果船舶实行大型化、标准化,单船载重量提高到2000吨,船闸单向货物通过量可望达到6150万吨,超过原设计单向通过5000吨能力;如果单船提高到2500吨,年单向过闸可望达到7688万吨。因此,船舶标准化是有效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重要途径。三峡船闸完建施工实行单线运行期间,淘汰了一批小吨位非标准化的运力,为船舶标准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我市船型标准化工作提速了五年。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发展集装箱、危化品、滚装、豪华游轮和游艇,实现货运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长江干线跨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500吨以上。全面完成客渡船的升级改造等,船舶标准化运力率达90%以上,新增船舶运力200万吨,发展载重吨为3000―5000吨的主力船型,改造及拆解老旧船舶3600余艘,船舶总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   (三)完善安全及支持保障系统   重点建设三峡库区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重点航区的航行标志、信号标志、船岸通信等助航设施,逐步实行分边航行。提高水路交通信息化程度,主要建设“一个平台四个系统”,即建成重庆市水上安全管理、监控调度和救助指挥综合平台,水上应急搜救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航运信息系统和船舶防污染系统,确保水上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今年我们开展了三峡库区支流航道整治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支流航道整治利用方案》,并已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开展了大宁河分边航行工程调研,初步确定布设航标及航行警示标志位置;组织完成了《重庆市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开发、试运行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水上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其监控、避碰、预警、救援、调度、取证等功能,提高航运服务能力。   (四)全面开展船舶污染治理   全面启动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水和固体垃圾等流动污染源治理,新建船舶100%实现达标排放,老旧船舶通过技术改造在2010年前全面达标排放。进一步降低船舶柴油机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在3个枢纽港布局建设危化品船舶洗舱基地,实现船舶污染得到根本性治理。   《重庆市三峡库区船舶污染防治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重庆市船舶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目前,2004年9月1日后新建的船舶和主城区餐饮船舶共300余艘已严格按规范要求安装了船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2006年底以来,我局编制了《重庆市船舶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先期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补贴,对跨省运输客船开始全面启动现有船舶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启动方案》,完成了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供应商和实施船舶改造船厂的招标工作,将在近期内率先在一批试点船上实施治理。预计列入启动方案的船舶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将于2008年上半年完成。同时,根据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十一五”期间,预计投入4.3亿元全面启动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水和固体垃圾等流动污染源治理。新建船舶100%实现达标排放,老旧船舶通过技术改造在2010年前全面达标排放,进一步降低船舶柴油机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在三个枢纽港布局建设化危品船舶洗舱基地,实现船舶污染根本性好转。   (五)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游轮经济,带动三峡旅游快速上档升级,把长江三峡旅游打造成重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热线。在建成奉节、巫山旅游码头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主城、丰都、忠县、万州等旅游码头,大力发展高档次涉外豪华游轮和国内游船,加快旅游船升级改造,构建世界内河一流品质的豪华游轮船队。同时积极发展滚装旅游船、观光游艇和私人游艇,发展内河游艇经济。积极引导游船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走联合之路,与航空紧密携手,通过增开国际旅游航班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三峡旅游国际市场,提升三峡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市国内游船正进行“三改二”(三等舱改二等舱)改造;重庆市交通旅游投资集团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60亿元,已对我市三峡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7+4整合,并计划建造高档游船;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国外游客来三峡观光旅游,今年,重庆东江实业公司、重庆新世纪游轮有限公司将新建造4艘300-400客位的超大型五星级豪华旅游船,适应国际旅游客运市场发展的需求。   (六)积极发展船舶工业   抓住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和长江船舶标准化改造的机遇,做大做强船舶工业,形成各类船舶80万载重吨以上生产能力,创建国家级船舶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中小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使船舶制造业和船舶配套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半年,我市船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创单季历史新高,新承接船舶定单首现批量,造船技术提高,建造周期缩短,新建设的基础设施逐步投入使用,船型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船舶完工量、新承接定单跃居全国前十名。上半年我市船舶造修业经济运行表现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总额三个“快速增长”,出口产值、船舶完工量、新承接定单三个“翻番”。
 
Tags: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投诉】【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上一篇:快速发展的重庆水运 下一篇:长江重庆航道局副局长段元昌在重..

相关栏目

最 新

推 荐